網頁設計可視性和廣泛親和性

8/26/2011   瀏覽:379    

網頁設計可視性和廣泛親和性

可視性允許我們一見到某事物就直截了當地知道如何與其交互。例如,當我們看到一扇門旁邊的小按鈕時,我們會馬上意識到這是要用指頭來按的;常識又告訴我們,一旦按下去就有聲響發出,然後房間裡的人就會知道“有人正站在門外呢”。台中網頁設計把這一概念移植到視覺設計領域:當我們在網頁上看到一個有3D樣式的按鈕時,我們立馬就能明白這是一個可以用鼠標來“按”的東西。

可視性僅僅是成功的一半

設想這樣一種情景:人們雖然能輕鬆懂得如何使用某件物品,但是卻缺乏執行操作的能力。絕大部分坐輪椅的人都知道樓梯應該怎麼用,但樓梯的“可視性”無助於他們爬上樓梯。這時,問題便出現了。

相反,雜貨店的寬大自動門對於有或沒有特別通過需求的人都具可視性,並且能被二者輕鬆使用。我們把這種可視性和廣泛親和性(all-embracing accessibility)的結合稱為“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在通用設計中,網頁設計自覺的可視性——也就是對如何與物品進行交互產生的隱式理解——實則與用戶執行操作的能力相輔相成。因此,通用設計天生具有親和性(inherently accessible)。

注3: Accessibility,表示用戶獲取所需內容(結果)的容易程度。網頁設計根據語境,可翻譯成“可訪問性”、“親和性”、“可及性”,等等。下面譯文中出現的這三個詞都表示英語中的“Accessibility”。 Accessible 又表示“無障礙的”、“可訪問的”。

有些設計師覺得通用設計限制了他們的創新。

他們爭辯說,要滿足通用性,就必須從“最底層的用戶(neediest-user)”出發進行設計。網頁設計公司要設計一部對老年人和青少年都方便使用的電話,那我們就必須先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大的數字按鍵,大的顯示屏等等;然而一旦我們這麼做了,那些年輕的消費者,那些“潮人”們,可能就對這電話沒有購買欲了。

如此,網頁設計的最終結果就是一件只對某特定社群有用的產品——我們達到了無障礙設計(accessible design)的要求,但不能算是通用設計。設計的可及性非常重要,卻無法通過一種方式就滿足所有人。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在任何時候都盡量爭取可行的通用設計,而只在必要的時候專注於無障礙設計。

無障礙設計的困境

這種差別在Web設計中意味著什麼? “通用設計”和“無障礙設計”在什麼情況下會被廣泛認為是對等的?

無障礙設計元素包括視頻的說明字幕(caption)和音頻文件的文字副本(text transcription)。它們被用作原始內容必需的替代品。

另一方面,結構化標記(structural markup)則是一個實現通用設計的有力技巧。網頁設計使用h1和h2這樣的實義標籤來按照邏輯關係組織內容,有助於形成可訪問性,因為讀者總是習慣在閱讀文字前先掃描標題。

設計師能創建獨特的標題樣式,卻是由用戶個人來決定要不要接受設計師的想法。他們大可以關閉圖片顯示或者在運行過程中替換掉你的樣式。

話說至此,對很多設計師來說,因通用設計產生的交互過程的不可預見性會帶來很多麻煩。他們怨聲載道——“我完全不知道屏幕閱讀器是如何工作的”,諸如此類。作為設計師,我們始終沒能完全了解可訪問性或者通用性究竟意味著什麼。要改變局面,就必須先改變我們看待任務的方式。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