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的人最「慷慨」,可以捐血供各種血型的人使用,AB型的人則最「小氣」,不能捐血給其他血型的人;這種過去深植人心的觀念,隨著醫學進步,已由使用全血改為成分血後,徹底被顛覆。
台北捐血中心醫師王秋華指出,一般人所知的血型,是根據紅血球表面稱為「凝集原」的抗原來決定,A型的人紅血球帶有A抗原,B型的人帶B抗原,AB型則同時具有A、B兩種抗原,O型的血則是A、B兩種抗原都無。
由於使用帶了不同抗原的血液,可能產生溶血反應,有致命危險,因此,過去輸血治療多使用全血的時代,不帶抗原的O型血堪稱「全能供血者」,可提供給任何血型的人用,而AB血型則是「全能受血者」,任何血型的血都能用。
王秋華表示,其實,相對於紅血球所帶的抗原,血漿、血小板會帶有抗體,即A型的血帶有抗B抗體,B型血帶有抗A的抗體,AB型的人則血中沒有抗體,而O型的人血中同時有A、B兩種抗體。
原則上,輸了抗體不符的血小板、血漿等血液製品,也可能引發溶血等不良反應,宜儘量避免;根據美國血庫學會(AABB)的建議,只有狀況緊急、又無相同血型的血品時,才可考慮其他血型血小板、血漿。
王秋華強調,目前輸血多把全血分成不同的成分使用,即需要紅血球的輸紅血球,需要血小板的輸血小板,需要血漿的則輸血漿;所以,O型紅血球固然可以供給任何血型的人使用,但O型的血小板、血漿,反而最不適合其他血型用;而AB型的紅血球與其他血型的人都不合,血小板、血漿倒是任何人都可用。
專家提醒,在成分血的時代,O型的血已未必是最好用的,AB型的血也未必最沒用,所以,無論何種血型的人,都可踴躍捐血。至於白血球,則因副作用多,目前並不採輸血的方式來治療,而多以白血球生長激素這類藥物,刺激人體自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