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三峽金牛角,喝牛奶
1958年我上小學一年級,記得有一次老師講,蘇聯已經向共產主義邁進,因為蘇聯人民天天喝牛奶、吃三峽金牛角。老師講得很神往,還不時地咂咂嘴;我們聽得很入神,想像著天天喝牛奶吃牛角麵包的幸福生活。從那以後,在我幼稚的思想裡就留下了“共產主義就是天天喝牛奶吃麵包”的印記。
後來,我看了電影《列寧在十月》,電影中“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那句臺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牛奶是非常短缺的。呼和浩特雖然有飼養奶牛的傳統,但產量有限,鮮奶主要是憑出生證供應兩周歲以下的嬰兒,其他人是根本喝不上牛奶的。就是嬰兒的鮮奶供應也很緊張,在鮮奶供應點,人們每天早晨天沒亮就排起了長長的隊,等待運牛奶的三輪車。
1967年,呼和浩特從呼倫貝爾引進了1247頭三河牛,創辦了規模較大的奶牛場,又建成了呼和浩特乳品廠,並于1970年4月1日正式投產,能夠日處理鮮奶30噸,使呼和浩特的乳業具備了雛形。但是全市奶牛存欄多年來一直徘徊在3000頭左右,牛奶總產量不足3000噸,市場供應依然緊張。當時我有一個同學在呼和浩特乳品廠工作,我經常找他“走後門”購買奶粉,給患胃潰瘍病而切除了大部分胃的母親喝。
到1985年,奶牛養殖已經遍佈呼和浩特市各鄉鎮,全市奶牛存欄達到6100頭,從而率先成為全國敞開供應牛奶的城市之一。喝牛奶已經不再是夢想,牛奶憑證供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牛奶已經逐漸成為青城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品。那時,除了國營企業供應瓶裝牛奶外,個體奶牛養殖戶走街串戶賣牛奶的比比皆是,而且牛奶價格很便宜,五毛錢就可以買一斤。
隨著“中國乳都”的勝利打造,呼和浩特的乳業馳譽國內外,成為城市的“名片”。
1964年,以大黑河牛奶場為首的國營奶牛場的奶牛頭數僅為1138頭,所以,幾十萬人口的城市人人都喝牛奶,顯然是一個當時看來根本上不可能實現的夢。由於牛奶一直是專供嬰兒的,所以在人們的觀念中,牛奶是嬰兒食品,成人喝牛奶是“不可思議”的。有一次我通過關系在大黑河牛奶場買了一塑膠桶鮮奶,由於怕壞了我也就喝了起來,正好有一位朋友來串門,看到我喝奶他一臉驚奇地問:“你是嬰兒?”搞得我挺尷尬的。
博主好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