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三寶【黑金寶】~黑鮪魚

11/17/2006   瀏覽:480    
話說只要講到東港大家一定都會連想到"黑金"黑鮪魚
可是大家都只知道很好吃,知道他的營養的人真的很少!
接下來就由小妹為大家小小的介紹一下囉!
如果覺得不錯的話也別忘了留下你的足跡讓我知道ㄛ!
==========================================================
遠在三百年前東港鎮曾是平浦族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隨鄭成功自福建、廣東來臺的先民,都以東港為東渡登陸的一大港,且位居大陸「東」方的海「港」,而得名為『東港』,在高雄港未開闢前,東港一度為繁榮的貿易港,目前則為屏東縣的第二大鎮、列名台灣三漁港之一,東港著名的三寶之首既是『太平洋黑鮪魚』。

黑鮪魚因其體背色黑如墨,身型大如甕,所以一向俗稱『黑甕串』,再因其經濟價值極高,亦有『海中黑金』之稱謂,一般而言,較常見的黑鮪魚身長約在1~2.5公尺之間,重約介於在100~ 250公斤。而大型黑鮪魚其體長更可超過4公尺以上,體重在500公斤以上。黑鮪魚是一種跨洋性洄游魚類,故其蹤跡遍及各大洋。因其慣於深海環境,故相對不受淺海環境污染所影響,加以其慣於以高速在海中前進,活動力極強,是故黑鮪魚肉質相當柔嫩鮮美。東港地區捕獲的黑鮪魚(太平洋黑鮪魚),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之間。一開始,其幼魚在日本近海出生後,便展開其一生的洄游使命,先自日本近海橫越整個太平洋,往北美洲西岸前進,並於該地長為成魚後,才又自美洲西岸返回原出生地。

每年四月底至六月底,因黑鮪魚隨黑潮向北洄游,在游經綠島附近海域,黑鮪魚改變其前進之水深至約20M~40M之間以便於捕食飛魚。

黑鮪魚於每年四月底至六月底是值交配期盛季,所以其油腹呈現飽滿充實,肉質亦豐實有彈性,以此作為生魚片食材,入口即化!


黑鮪魚游泳移動速度敏捷快速,瞬間時速可達160公里,屬運動力強、具夜行性、廣溫性、群游性、喜好低溫的魚種,胸鰭特短、眼框小、頭型長,體背呈青黑色,腹部為銀白色,體側有十幾至二十條淡色的橫紋帶是其特徵之一,背鰭及腹鰭均為黑灰色,因此被稱為『黑鮪』,由於在北太平洋海域洄游,又叫『北方黑鮪』。黑鮪魚成長相當快速,春天甫孵化的幼魚,秋天時即可成長至二十至三十公分左右,幼魚在日本近海發育成長後,開始洄游並橫越太平洋達美洲西岸,及至成魚返回日本海。 每年四月底至六月底值黑鮪魚產卵期,隨著黑潮北上,經蘭嶼及綠島附近海域,在台灣東部及琉球附近海域產卵。

黑鮪魚之營養成份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之健康美容食品,含豐富之蛋氨酸及胱氨酸,能強化肝臟功能;含高量牛磺酸,可降低血壓及血中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含大量的EPA及DHA,可防止心肌塞梗塞及血栓;含豐富的核酸可防止老化;含鐵質及維生素Bl2,可預防及治療貧血;蛋白質生物價90,是最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含維生素B6及菸鹼酸,有助於兒童發育;含豐富的鉀,能穩定神經與肌肉功能。

大腹 (OTORO):是指魚體之前腹段,含豐富之D.H.A.,肉質鮮滑而帶有濃郁的特有香味,入口即化,香味久久不散,是老饕眼中之珍寶。

中腹 (CHU-TORO):是指魚體中腹段,D.H.A.之含量亦高,肉質鮮美,雖味道不及大腹(OTORO)之濃郁,但仍是屬中、上等級。

尾腹(AKAMI):是指魚體尾腹段, 油脂含量明顯較腹頭、腹中為低,但相較於黑鮪的大肉而言油質分佈略差中腹一級,稍有帶筋,D.H.A之含量亦高,肉質鮮美,仍屬上品。

赤身 (AKAMI):取自魚體背部或不含油脂的魚體,肉澤鮮紅含E.P.A.,可分解體內有害膽固醇,且含豐富的鐵質,為豬肉的四倍、牛肉的兩倍、菠菜的七倍,因含脂量少、肉質堅實具嚼感,是為保持苗條身材及想減肥人士的最愛。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