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請子婿

2/28/2007   瀏覽:496    

【正月十一】

  ﹝請子婿﹞-依據台灣習俗,女兒女婿除了大年初一這天以外,是隨時可以回娘家的,並沒有嚴格規定。只不過在初十之後回去,娘家可以利用祭拜天公所剩的現成菜餚來宴請女兒及女婿,不必再另行破費,所以歌謠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拜床公床母﹞-舊時習俗相信鬼神之說,而臥室中有所謂的「床公床母」,因此在正月十二這天要以「亞婆燈」來為床頭婆開燈,以祈求子息順利長大、平 安清吉。至於台灣俗諺「十二漏屎」,則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每天大魚大肉,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所以到正月十二這天就把腸胃吃壞了,而台灣俗諺「十二查某子返來拜」意思為女兒若增生有子嗣,未曾「報酒」(女兒生產後,除了稟告夫家的神明、祖先及床母後,備油飯、麻油雞等供品,送往女方娘家,來上香敬報女方家的祖先及神明,已生有子嗣的消息,女方再回贈一些補品,稱為報酒),可以用正月十二當天,來上香敬報娘家的神明及祖先,所以才說「查某子返來拜」。

 

 

【正月十三】

   ﹝點灶燈﹞-按照過去習俗,人們在正月十三晚上,要在家中廚房點上灶燈,且一連五天,直到元宵節後三天為止,所以正月十三為上燈,正月十四為試燈,正月十五為正燈,到了正月十八為落燈。至於台灣俗諺「十三食暗糜」,則是形容從除夕到了正月十三,家中年菜佳餚均已差不多吃完了,所以只好吃清粥配醬菜了。

 

【正月十四】 

  ﹝搭燈棚﹞-正月十四是上元節的前夕,為了迎接元宵節的來臨,民間與廟宇都從這天開始「搭燈棚」,來提供展覽元宵的花燈。而各種各樣準備在元宵夜演出的節目,也要進行綵排試演,街頭巷尾更是到處可見攤販競售各種紙燈,五花八門,熱鬧非凡。

 

【正月十五】  

  ﹝上元節﹞-正月十五是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而上元的觀念來自道教,上元祀天官、中元祝地官、下元祀水官,合稱為「三官大帝」。這三天分別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傳說這三天分別是三官大帝的誔辰。三官大帝為奉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治理人間,相傳分別是堯、舜、禹為民間所奉祀的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上元節也是漢民族傳統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的誕辰日,神格與玉皇大帝一樣尊貴,常代表天公接受信眾的祈求賜福、赦罪及解厄等,所以才有「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說法,而祂們的全稱則是「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齊元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解危水官洞陰元光大帝」。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一般民眾會在該日的凌晨子時起祭拜天官大帝,以及白晝祭拜神明、祖先及地基主,也有信眾會特別再祭拜床母的。

 元官太帝 

  由於天官大帝地位與天去一樣尊貴,所以祭拜的式與準備的供品與祭拜天公時類似,可於神明廳的三界公爐下,或於庭中堂或前門口向天處,擺設頂桌和下桌(或前後桌),頂桌中間設三界公燈座三座(俗稱三界紙),以及香爐、燭台、一對鮮花,獻上清茶三杯、繫上紅紙的麵線三束、五果、六齋等,因為是元宵節所以特地獻上三碗的元宵湯圓(甜湯);下桌供奉葷食五牲、水果、甜料、紅龜粿等;至於金紙備天金、盆金、太極金、壽金、刈金和鞭炮即可。  

拜神明  

  在家中的神明廳或公媽廳設置供桌,備牲醴、時果等,牲醴大致上還是以三牲為主,如豬肉、全雞、魚等;至於金紙可用刈金及大小銀紙來祭拜。  

拜祖先 

  在家中的神明廳或公媽廳設置供桌,備牲醴、時果等,牲醴大致上還是以三牲為主,如豬肉、全雞、魚等;至於金紙可用刈金及大小銀紙來祭拜。

 拜地基主  

  在家中的門向屋內或中向屋內設置供桌,可準備菜飯的五味碗類,亦即日常食用的雞肉、鴨肉、魚、豬肉、蔬菜,還有米飯、清酒等供品,於下午約三、四點過後,備經衣、刈金、大銀、小銀來祭拜。

 拜床母  

  由於民間習俗相信每個孩子誔生後,都會有床公床母在保佑與照顧,古代傳說文王有百子,故文王夫婦即為民間祭拜的床公與床母,但一般都以「床母」作代表。當孩子初生後三天,便要祭拜床母,告知這一家庭已誕生一位嬰兒,請床母日夜保佑,使孩子能睡得安穩、吃得飽,快快長大成人。以前每逢重要的年節、每月初一及十五,或孩子生病時,都有祭拜床母的習慣,但後來祭拜習俗逐漸退化,所以一般是每逢七夕七娘媽生時,再一起祭拜床母,而祭拜的時間約在傍晚,供桌設臥床上,或是床頭另外加以小供桌,備用油飯及麻油雞酒,金紙則用床母衣及刈金來一起祭拜。

   ﹝吃元宵﹞-「元宵」是正月十五的應景食品,又稱為「湯圓」。一般來說,南方人是以糯米粉糰捏製成龍眼大小的丸子,稱之為「湯圓」;北方人則習慣丸子包餡,然後放在糯米粉盤中搖動翻滾,並不時蘸水,製成較大的丸子,稱為元宵。吃元宵或吃湯圓的習俗皆取意在闔家團圓,並象徵在新的一年裡諸順遂圓滿。  

  ﹝賞燈猜謎﹞-元宵節的得名,係因其節俗活動是在新年第一個月的十五夜晚舉行而來,因此,元宵夜及成為整個年節慶典活動的高潮,又稱為「燈節」。入夜後家家戶戶掛起各式花燈,各處寺廟的大型燈會,又加上高空施放煙火,小孩子則提著自製的「鼓仔燈」遊行玩耍,將原已接近尾聲的新年氣氛,再次提昇至高潮。

   此外,猜燈謎也是元宵夜的另一個重頭戲,也是中華文化非常有趣的一面,因為製作燈謎者,除了必須巧心慧思外,還必須要通曉天文地理,將謎語用間接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寫在燈上,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式,稱之為「射燈謎」。

   「特殊習俗」-元宵節當天因為有「賞花燈」的活動,「燈」字閩南語諧同「丁」字,因而產生許多與祈子有關的特殊習俗,例如已婚婦女相偕到各廟宇「鑽燈腳,生囊葩(男孩)」,祈求日後可生男丁;或是擲筊「乞花燈」,乞求象徵可生男或生女花燈;或是「乞丁龜」和「乞喜龜」之俗,亦即擲筊請示神明,看是日後得男兒或是會有生育的喜訊;或是偷竹籬,諧音可「得兒」。而未婚女子則用當天夜晚來「偷蔥」的習俗,可在家中或到廟宇上香,祈求出門的方向,以偷聽到的話,作為祈求事項的指示。

 結尾  

  今日在台灣,元宵節已成為結合傳統民俗與現代觀光特色的重要藝文節慶,例如每年的台北國際燈會、龍山寺的大型電動花燈展覽、台南鹽水的蜂炮、平溪施放天燈等活動,無不吸引人山人海的民眾參與,也為已接近尾聲的新年節慶,增添許多歡樂的氣氛。直到元燈節熱鬧過後,才真正完全脫離春節的年節風俗,而必須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了。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