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狗英國領事館成功的結合西方設計與東方巧藝之建築。 台灣第一棟洋樓,1865年英商天利洋行建造,由英國人設計、採用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以維多利亞式時代之洋樓造型(特別是羅馬柱式的改良,經帕拉底歐將各種柱式形式比例予以固定);其主要建築物材料、紅磚、花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梁架等。其中紅磚、花崗石均來自中國大陸廈門,工匠亦同、三合土:主要為赤糖汁、糯米漿及石灰、(石灰在當時一般有兩種材料石灰石及牡蠣殼)。
|
 |
【1899年的淡水紅樓位於淡水老街上、是英國維多利亞式洋樓,由富商李怡和所建,1913年詩人洪以南購得;1891年的紅毛城英國領事館同為淡水港極勝時期的建築物、其外牆為清水紅磚、迴廊栱門欄杆均以綠釉花瓶作為欄杆】。 |
|
|
 |
|
|
打棟洋樓台基:依地型配合建造,南面是正面,外觀一樓,中央是入口,入口頂上採用羅馬式的半圓拱圈,半圓拱頂富有韻律之美, 角隅的拱較小, |
 |
主要是力學穩固作用,平面、立面設計嚴謹、應用、正圓、正方、正幾何形與黃金比例矩形(造型式樣:立面比例以5:8之黃金比例分割,設計師是英國人單寸換位以英制,將其各部末端尺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 完全對稱、換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完全對稱、穩定、和諧、講究對稱均勻、亦趨向歸律化,「結搆特色:頂 |
|
冠帶、柱節拱基、半圓拱圈磚砌、外牆及內牆弧拱磚砌、壁爐煙囪、紅薄屋瓦屋頂、桁架優雅結節等」。 |
|
|
外觀結構:由下往上、臺基、臺基邊石、欄杆石、併柱、栱基、凹凸齒、圓栱、栱背、栱腹、頂冠帶、簷欄、紅薄屋瓦屋頂。迴廊走道地板鋪設正方紅磚、南正門入口以【入】造型、表示歡迎各位貴賓入內參訪,東迴廊走道及樓下走道以六角龜型紅磚塊鋪路、表久久長長;由南正大門進入、室內入口中央走道兩側牆體頂設1英吋鋼筋固定桿、8英吋圓圈鋼鐵墊片赤裸裸髏露在牆頂、這類建築物技巧台灣比較少見。
|
 |
|
|
◎領事館建築之頂冠帶、簷欄
|
|
|
|
|
 |
|
|
◎ 迴廊走道地板鋪設正方紅磚、南正門入口以 【入】造型,表示歡迎大家入內參訪。
|
|
◎東面迴廊走道及樓下走道以六角龜型紅磚塊鋪路,表示久久長長之意。
|
|
|
迴廊磚柱:以方柱、併柱、轉角柱、磚柱上方以兩片磚作出柱節及拱基,拱基作凹凸不平齒狀,簷口飾帶49 公分、以出磚作成,迴廊外觀、大拱圈、小拱圈、左右對稱,小拱圈上外表面兩個凹型小圓圈是維多利亞時期之 |
 |
代表作、除裝飾外尚且發揮結構力學之作用、增加結構之穩定與安定感。 |
|
 |
 |
◎小拱圈上外表面兩個凹型小圓圈,代表這棟洋樓是維多利亞時期之代表作,迴廊外觀、大拱圈、小拱圈、左右對稱。 |
|
 |
|
|
|
兩片磚作出柱節及拱基,拱基作凹凸不平齒狀,簷口飾帶49 公分、以出磚作成。 |
|
 |
欄杆:以精良的磚工砌出空花欄杆圖案二式、大開口5個、小開口3個、欄杆上部是堅固的花崗石條、下是迴廊的排雨水孔、且以堅固的花崗石條、切角45度方便排水、整體造型 |
 |
 |
 |
 |
 |
 |
 |
 |
 |
 |
 |
 |
|
|
|
西面、外觀兩樓、地基依地型建造北低南高。西北側是目前參觀路線的入口、樓下房屋北高1.6公尺、南1.0公尺、屋頂至地面裝設竹節式落水管、樓下四座凹處弧栱無門小房間、整座臺基在迴廊底下及梯底都設磚栱造型、造型美觀雅致優美,接下是在正中央有二小孔、面向西子灣的防衛射擊槍口。二樓外觀南北各有小半圓拱圈、中有大半圓拱圈6個、造型同正南面、迴廊磚柱以、方柱、併柱、轉角柱、(文藝復興 運動:就是知識還俗的新文化運動,一座房屋之設計圖、東西南北四面、主要繪製一面結構圖、其他三面比照參照施工),本館西南二面最美、是照相取景的好地方。東南二面為原始結構。 |
|
|
 |
◎西面觀海區設置無障礙坡道,以利身心障礙者通行
|
|
|
◎東面可俯瞰高雄港全景
|
|
|
 |
|
|
|
 |
|
|
|
◎西面可欣賞大船出港
|
|
|
◎南面可遠望旗津燈塔
|
 |
|
|
主要原有隔間:樓上有餐廳(兼會客室)、辦公室、書房、臥室等。
|
|
 |
|
◎原領事臥室-現為首任領事史溫侯生平介紹展覽室及導覽志工服務處 |
|
 |
|
|
◎原領事餐廳(兼會客室)-現為海景廳,提供品嚐咖啡及英式三層午茶的最佳地點 |
 |
 |
 |
|
|
迴廊:是印度語(Veranda及 bangalow)均印尼斯坦語、先後轉化為葡、英、法、德等語英國人進一步確立和命名、迴廊主要是擋風遮陽、避風雨。
|
|
|
主要原有隔間:樓下有僕役工作室、僕役住所、監獄迷宮等。 |
|
|
 |
|
◎原僕役工作室-現為領事館文化創意小鋪 |
|
|
|
|
◎原洋行之倉庫-由英國政府承租為領事館後,成為囚禁犯罪的英國商人及水手的地牢 |
 |
|
 |
|
|
|
打狗概況介紹:
|
1864年打狗港正式開港,而於1858年英法聯軍、清朝戰敗先後開放、滬尾、雞籠、安平、打狗四港口,1861年英駐台首任領事、是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自廈門乘炮艇抵達打狗、140年前之英國領事館是供英國外交官之辦事處,主要業務及功能是、保僑:登記出生、婚姻、死亡,商務:商務調查報告、糾紛交涉、海關稅務監管、促進邦交、蒐集情報。領事的職責:僑民登記、貿易統計、軍艦動態記錄、行使領事裁判權、與地方交涉。 打狗名稱之由來:清乾重修台灣府誌、說『臺地諸山本無名、皆從番語譯過來』。先民自唐山渡海、渡過兇險的黑水溝登岸後,問當地住民、【西拉雅Siraiya族、平埔族、馬卡道(Makatao)族語】、妳們住這地方叫什麼?打狗(Takao)馬卡道(Makatao)族語。打狗(台語發音)二字、自1624年起經荷、鄭、清、日、日本人於1920年將『打狗』改寫為『高雄』、高雄其名同日本京都西北名山之一、但發音乃是打狗(たかお)(Takao)、在1945年起改叫高雄( KAOHSIUNG)。 高雄有三寶:打狗山、打狗港、打狗川,打狗山又稱獼猴山、埋金山、柴山、打鼓山、壽山,1923年裕仁太子(昭和天皇)到高雄登柴山、宿於山上的壽山館、總督田健治郎、改柴山名為『壽山』、現政府也統稱壽山。 主要貿易:輸出:赤糖、薑黃、落花生、麻油、稻米、樟腦。輸入:鴉片、金屬、煤油、棉毛貸、麵粉。 |
1008年— |
自南洋占婆傳入旱稻(陸稻)。 |
1550年— |
葡萄牙人自美洲傳入甘薯,(以上二種作物先傳入福建、廣東增加人口扶養力)。 |
1551年— |
打狗英國領事館其東面山下設有開臺福德正神宮。 |
1624年— |
起荷蘭人佔據38年、先後移入甘蔗、水稻、黃牛、紅面番鴨。 |
1863年— |
正式開放打狗港。 |
1864年— |
打狗正式設海關、副領事館;1865年升格為領事館。 |
1865年 |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灣首棟洋樓完工之後打狗貿易商起飛、造就了新式商人陳福謙、陳中和(會四種語言),以安平、打狗、東港、里港、萬丹仔港(左營港)為主要基地。 |
1937年— |
日本將萬丹仔港開發為左營軍港,之前萬丹仔港至蓮池潭、有一南海大溝(現今左營大路六巷)、南海大溝為萬丹仔港通埤仔頭的人運河、埤仔頭在舊治時期、其繁華盛極一時、從唐山來的戎克船、由萬丹仔港沿南海大溝至北門(舊城北門)前、登岸進行互貿。即勝利路舊城北門外之舊福德正神廟前、先民挑夫、農民、挑赤糖、稻米、落花生、麻油等與戎克船貿易。另在美濃(Malang)舊稱-彌濃-瀰濃。南柵門渡口、即現在的永安路150號、舊稱花樹下、在清治時期、周圍種植二道刺竹林做雙重防禦、四方向各設有柵門及火砲,南柵門靠美濃溪、設有渡口,清代雨季豐水期、美濃地區農民的農產品穀物、由此地以大木筏載運、順溪而下、運送到荖濃溪、高屏溪、里港、東港與戎克船貿易銷售。當時的瀰濃、東港、打狗港、萬丹仔港、安平港已形成一貿易圈。 |
|
|
打狗英國領事館 歷史軌跡 |
1857年— |
英國駐廈門翻譯官Mr.Swinhoe史溫侯氏又稱郇和也稱斯文豪首訪台灣,發現有不少世界珍稀動植物;當今有很多動植物均以其命名之。 |
1860年— |
因北京條約,開放台灣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英國在列強中,率先設立領事館。 |
1861年— |
年—英國任命史溫侯為駐台副領事。 |
1862年— |
史溫侯 返英述職。 |
1863年— |
英國駐台灣領事館從淡水遷至鼎盛的打狗。 |
1864年— |
英國駐台領事館從淡水遷至商業鼎盛的打狗。 |
1865年— |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灣首棟洋樓竣事。 |
1867年— |
英國向天利洋行承租本館,設打狗英國領事館,史溫侯榮升首任領事,地下室添為洋人監獄。 |
1879年— |
哨船街通至英領館之步道建造完成,為當時領事專用通道(即現況)。 |
1895年— |
日本依馬關條約統治台灣。 |
1909年— |
日本統治台灣要求各國領事館辦理移轉,次年英國關閉打狗領事館。 |
1925年— |
12月4日日本政府向英國政府購買本館所有權。 |
1930年— |
由高雄州廳將本館轉交日本台灣總督府會計室管理。 |
1931年— |
3月21日高雄商工會整修本棟建築物竣事;同年4月1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報,發佈成立本館為海洋觀測所;並於5月4日舉行高雄海洋觀測所開幕式。 |
同年-
|
(昭和6年)日本總督府派人來館鑑價, |
1936年— |
(昭和11年) 領事館建築物:151.69坪,鑑 價:10,870圓。 圍牆:43.62公尺,鑑 價:36.15圓。 建地:227坪,鑑 價:679圓。 樹木:三棵(現存活於本館) 鑑價:3圓。 蓄水池:一座,鑑價:150圓。 無線電基座(現存於本館南向),鑑價:364.2圓。 (註:當時小學老師月薪48圓)。
|
1944年— |
二次世界大戰日軍為避美軍轟炸,以水泥漿塗裝全館外牆為灰色,始得避過空襲得以保存以迄。 |
1945年— |
台灣光復國民政府設本館為氣象局測候所。 |
1971年— |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次年我與英國斷交。 |
1972年— |
台灣與英國斷絕邦交。 |
1973年— |
氣象局測候所遷移它處。 |
1977年— |
賽洛瑪颱風重創本館上層形成斷垣殘壁,下層完整無缺,地下監獄無損,從而日有破厝晚有鬼屋之稱。 |
1986年— |
高雄市政府央請李乾朗教授主導修復本館竣事,作為高雄史蹟文物館。 |
1987年— |
內政部頒本館為二級古蹟,訂名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年參訪量僅二萬人次 |
1993年— |
英國與台灣政府,為務實外交重設駐台文化貿易辦事處。 |
2003年— |
高雄市市長謝長廷成立文化局,首任局長管碧玲博士接管古蹟業務。即著手規劃本館委外經營管理之計劃。 |
2004年—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採促參法方式經公開甄選優良廠家,由高雄漢王洲際飯店勝出,並取得整修暨經營管理權,同時更名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同年九月由呂副總統秀蓮、行政院顧問林富男、文化局長葉景雯及多位駐台使節、中外貴賓三千餘人揭幕開館,正式營運。 |
2005年— |
總統陳水扁暨友邦元首、行政院全體閣員蒞館,國內外觀光客蒞館參觀人數突破四十萬人次,獲總統府電子報撰文宣揚,及國際與國內媒體大幅登載近千則,文字敘述逾10萬字。同年四月獲得建築最高榮譽園冶獎,是古蹟活化的良好示範;並舉辦首屆台灣國展油畫比賽,獲23國,共633件品參賽,擇優103件由本館典藏。 |
2006年— |
年—舉辦台灣國展油畫、攝影等藝文活動近百場次。 |
|
|
|
引用資料:
|
|
1.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網頁資料 2.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成果報告書 3.行政院政務顧問林林富男演講集 4.2005高雄市成市文化導覽員培訊課程,海港線研習手冊。 5.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歷史緣由,張守真 6.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建築特色,張宇彤 7.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陳奇祿 8.水岸花香觀光遊俠培訓研習手冊,高輪公司 9.美麗高雄鬥陣行(山、海、河、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10.王永慶談話集(第一~四冊)。 11.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導覽解說培訓,2006 02 12.美濃再出發叫我第一名導覽解說培訓課程,2006 08 13.南台灣文化及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200606 14.高雄港記事年表,張守真教授【高雄(打狗)港大事年表】。 15.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16.台灣、咱的國家,侯榮邦。 17.認識古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8.台灣觀光協會50週年慶
|
|
|
|
照片引用: |
|
1.2004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館景攝影比賽得獎作品 2.正修科技大學張宇彤教授攝影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