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07 瀏覽:346
我和多數女性一樣,沒有家族乳癌病史,也沒有傲人胸圍的遺傳,壓根兒沒想過乳癌可能會與自己掛上邊。但四年前某天的午後,接到老媽在另一端哭泣的電話後,至此,我們一家再也脫離不了乳癌的陰霾。有些最新的重要觀念,你絕對要謹記。
採訪撰文/曹慧妮 靜物攝影/詹朝智
「我還年輕,怎麼可能會得到乳癌?或是我的胸部又不大,怎麼可能會得到乳癌?」周圍這種人云亦云的話語,聽在母親因罹患乳癌而離世的我耳中,是那麼地天真、刺耳,甚至有時提及到自身健康問題時,很多朋友還會以玩笑的口吻表態,反正我已經有保足額度的癌症險,到時候有錢可賠,看醫生,沒什麼好怕!但早已攀升為全球女性第二大死因的乳癌,它能夠摧毀的,可不單只是一時的自信或健康,甚至可以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同身為女人,懂得提前在噩耗宣告前解套,絕對是不容輕忽且必知的訊息。
Q1:乳癌只會出現在年紀大的女人身上?
A:錯。基本上,乳房是由脂肪、乳腺體、結締組織所組成,而乳癌則是乳房內組織細胞病變,導致惡性腫瘤,通常會有無痛性乳房腫塊、乳頭異樣分泌物、乳頭凹陷等症狀。而為了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與瞭解乳癌入侵程度,榮民總醫院腫瘤科醫生邱崇明表示,一般會依照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感染的情況,以及是否轉移到其他器官作為分期的法則。
由於乳癌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若可早期發現,目前醫學科技已能有效抑制其擴張。否則,乳癌將會透過人體淋巴管,也就是由中央淋巴結向腋窩或內乳淋巴管進行傳送,使癌細胞進一步侵襲到人體其他器官,導致器官衰竭而死亡。
目前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層約為40~45歲之間,比歐美整整年輕了10歲之多,如此年輕化的趨勢,大舉推翻過去認為乳癌只會出現於更年期後女性的說法,而且,即使是男性亦不能倖免,因為同樣有乳房組織。且女性因乳房組織較男性更發達,罹患乳癌的頻率自然也較高,實不容輕忽。
Q2:乳癌是遺傳的嗎?
A:不一定。罹患乳癌的人口,隨著乳癌病患親屬的人口數增加而持續攀昇,但是否代表著乳癌是受到遺傳基因或天生體質所導致?邱崇明表示,國外有些研究指出,人體內基因的突變,可能是導致癌症的成因,但此說法仍深受爭議,如《Lancet》期刊內便有一篇綜合性的分析指出,其實目前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大部分一生皆不曾發生過乳癌。此消息對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人們,可謂是天大福音。
但邱崇明也提醒,儘管乳癌不會遺傳,但若有相同基因者也不可心生大意。因為有更多的數據顯示,若家族中有一名患病的親屬,其相對罹患的危險率為無患病親屬者的2倍;兩名患病親屬,則為3倍......,且會隨著年齡增長,提高其危險率。
所幸多數生於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們,已較一般女性對此病症有更正確預防與確診的觀念,而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獲得良好成效,根據美國腫瘤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醫生Robert A. Smith於《腫瘤》醫學雜誌中發表統計報告指出,每年確實接受乳房X光檢測的女性,將可降低40%~45%死於乳癌的比率。
Q3:乳房較小,比較不會得乳癌嗎?
A:不一定。或?#92;是因過去乳癌多發生於天生乳房偏大的歐美女性身上,或進行治療後,術前與術後的視覺差異較明顯等誤導,故讓人誤以為乳癌只可能發生於大胸脯的女性身上。事實上,根據美國流行病學家調查研究發現,乳腺癌高發地區的人們,?#92;飲內容物普遍含較大量脂肪及動物蛋白,如美國人一?#92;所攝取脂肪和動物蛋白量,就為日本人的3倍,而在日本富裕家庭的女性,其乳腺癌發病率比貧窮的女性要高8.5倍。邱崇明就指出,乳癌的成因,多與個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有關。
調查中還意外發現,當大量人口從乳腺癌低發區移居高發地區時,其發病率往往會上升,在美國的亞洲移民身上尤其明顯,極可能是因改變飲食習慣。這麼說來,雖然乳房組織較大,相對地乳腺體、結締組織等範圍與數量較多,但不代表等同於高罹患乳癌機率,反倒是那些總是喜歡不健康飲食或作息不正常的人們,更難以逃得過癌症的侵襲。
Q4:多吃蔬菜水果比較不易罹患乳癌?
A:是。個人飲食習慣確實與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且有多份研究數據顯示,長期習慣食用高油炸類或高油脂性食物,將提高癌症發生率。任職於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比塞大學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婦女癌症流行病學家辛哈(Singh)指出,一般人多將「肉類」視為造成癌症的元兇,事實上,造成罹患乳癌的危機並非來自於肉類,而是燒烤油炸等烹調方式。研究發現,任何肉類在華氏300~500度的高溫下烹調時,會釋放出?#92;多致癌物質,而德國漢堡大學癌症研究員鮑吾博士則指出,內含的苯基嘧啶(PHIP)混合物質,可能與女性激素的產生有關,因而導致腫瘤的成長。所以食用高溫烹調的漢堡肉、煙燻肉或油炸雞腿等食物,罹患乳癌的比率較一般女性高出一倍之多。下次點?#92;前,建議最好別再以油炸或燒烤類的肉食為優先選擇。又由於高脂肪食物會促進某些激素的生成與釋放,甚至可能成為生活環境裡脂溶性致癌物的載體,轉變為癌細胞增強劑的補充提供來源,或產生抑制免疫反應等現象。?#92;多學者皆已發現,肥胖且停經後的女性,較易患乳腺癌,這可能是與可致癌的雌甾酮(Oestrone)有關,而它便是生成於脂肪組織,想當然爾,肥胖的女性自然首當其衝。
Q5:哺過乳的女性較不易罹患乳癌?
A:不一定。儘管某些研究報告指出,生育與哺餵母乳可助於預防乳癌的發生,甚至有統計調查指出,每年進行哺乳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就可下降4%,而每生一個小孩則可降低7%。但與其運用這類方式,想減少荷爾蒙刺激癌細胞生長,還不如積極地從生活方式面下手。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與婦產科癌症主任Debbie Saslow便指出,與其說荷爾蒙是導致乳癌發生的頭號主因,倒不如說生活方式的影響力更是關鍵。因為乳癌的成因,仍以飲食、環境、運動程度與荷爾蒙療法有關。邱崇明也補充說道,抽菸、酗酒、熬夜等不正常的生活作息、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或處於抑鬱、焦慮的身心情況下,皆是導致癌症發生的隱性因素,所以矯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拒絕任何有害身體健康的環境或刺激,是永保健康、有效防癌的不二法門。
Q6:食用豐胸保健品或動隆乳手術,會提高罹患乳癌的機率?
A:錯。會有這種錯誤聯想主要起因於近年來乳癌發生率大幅提高,讓愛美女性人人自危,深怕年少不更事時食用豐胸類的保健產品,或接受隆乳手術,會成為罹患乳癌的慢性導火線。實際上,邱崇明解釋道,儘管目前尚未有研究報告指出,隆乳可能會導致乳癌的發生,但乳癌確實是一種乳房內結構受到慢性刺激而發生的癌症。早期隆乳手術多慣用矽膠作為填充物,到了1992年,由於有?#92;多醫學報告指出,矽膠義乳若是遭到破裂或滲透到乳房組織內,將可能引起結締組織的病變,甚至導致自體免疫類疾病的發生,因而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毅然決定在未確認矽膠義乳對健康百分百無憂的安全性前,禁止使用矽膠隆乳。所以現今才改成由美國整型外科醫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與美國美容整型醫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提出研究證實,對人體健康無害的食鹽水袋進行隆乳。
到底矽膠義乳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危機?美國醫學機構(Institute of Medicine)於1999年正式發表矽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表示仍未有明確證據顯示,矽膠義乳與癌症、乳癌或免疫疾病的發生有關,但由於個人體質不同,植入的義乳,確可能會出現局部的併發症,如莢膜癵縮症(義乳周圍的疤痕組織增生,導致乳房出現觸感變硬的現象);或是義乳滲透,導致乳房縮減、感染等。
自我檢測DIY
再怎麼忙,還是要懂得挪些時間給健康。不管是每月月經後的一週,進行自我的乳房檢查,還是到醫院進行深度的X光檢查、乳房放射攝影或正子放射斷層攝影等,都可為妳提前阻擋乳癌入侵,所以快依照下列的招式,好好檢測妳的乳房吧,同時也別忘了每半年到一年定期上醫院,讓醫師為你作詳細診斷!
1. 站在鏡子前,兩手下垂,首先檢視兩邊的乳房是否有無異樣之處,如乳房變形、大小不一、乳房高低不銅、突發性乳頭下陷、出血或有異樣分泌物等。
2. 將雙手向上抬起,重新檢查兩側乳房於外觀上有無上述情形發生。
3. 平躺於床上,將頭向上仰,於左肩後用一個小枕頭或毛巾將肩背墊起,然後將左手高舉置於後腦,此時將手指併攏,以乳頭為中心上下摸壓內側,檢查是否有無硬塊或有局部異常隆起的現象,倘若有異於往常的腫塊出現,建議最好可至醫院進行深度的乳房檢測。
乳癌治療新趨勢-發現疫苗
以手術切除腫瘤,其後進行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是目前治療乳癌最有效的方式。但化療常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或甚至病患在不堪化療的痛苦下,放棄治療的機會,導致癌細胞擴散。鑑於此,英國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特資助一項癌症疫苗的先進研究,並已得到初步臨床上的成?#92;,研究人員Dr. Miles Davis於Guy's and St Thomas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證實,此種疫苗只需每月施打一次,便能提高乳癌病患的存活率。此外,美國Columbia University加州Scripps研究中心,更積極著手於癌症疫苗的研發,期望透過疫苗的注射,讓人體自行對癌細胞產生免疫能力,以達到抗癌的最終目標。雖然上述的研究,仍處於臨床實驗的階段,不過,對於利用施打疫苗法來幫助降低癌症的發生,或者舒緩癌症病患痛苦的想法,仍令人雀躍且期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