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路線這個法寶繼續大放光彩

10/13/2016   瀏覽:847    

1940年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北滿省委駐地設在慶安縣的老金溝深山裏。一個冬夜,五名抗日聯軍戰士下山去村中背糧食。其中有一名女戰士金玉坤。她是抗聯第三路軍被服廠廠長。在背著沉重的米袋子返回駐地時,突然感到肚子劇痛,隨之昏迷過去。她已懷孕九個月,丈夫是抗聯第十一軍九團團領導能力長隋德勝,正在前線帶兵作戰。由於往返一百多裏的山路,疲勞過度,加上天寒冷雪的刺激,她在雪地裏早產了,生下一個小女孩兒。戰士們把孩子用棉衣包好抱回了駐地。

在艱苦的環境中,這個可愛的小生命給金玉坤和同志們增添了許多樂趣。然而,在經常轉戰的部隊中,這個孩子也給金玉坤和部隊帶來了許多不便。為了革命事業,金玉坤決定把孩子寄養在可靠的老鄉家。他從自己襯衣上撕下一塊布條,寫上“父隋德勝,母金玉坤”。然後把布條系在孩子的衣服裏把孩子交給了地下交通員。當地的老百姓都願意收留這個孩子,但餵奶是個問題。幾經周折,最後被同樂鄉一撮毛屯的孫德珍勇敢地收留了。孫德珍婆家姓楊,有個五個月大的吃奶男孩,正是哺乳期。孫德珍為了保護好抗聯的後代,它用母乳餵養這個小女孩,而給自己的孩子喝米湯。由於營養不良,兒子越來越瘦弱,後來夭折了。日本鬼子和偽警署聽說孫德珍收養了抗聯的孩子,幾次來屯裏搜查。每次孫德珍都跟丈夫抱著孩子躲藏到深山裏。日本鬼子搜不到抗聯的孩子,就把孫德珍的家人和交通員抓走了。孫德珍的大伯哥楊老大被活活打死也沒供出孩子線索。其他被抓的人也都是一問三不知,最後被塞入大牢。這並沒有嚇倒孫德珍,她說,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保住抗聯的孩子。解放後,孫德珍省吃儉用供抗聯的小女孩上學讀書,取名楊鳳蘭。直到建國後的1957年,孫德珍才找到了金玉坤,把亭亭玉立的17歲大姑娘交給了親生母親。為了紀念為國犧牲的父親隋德勝,姑娘改名叫隋揚蘭。

為什麼戰爭年代人民群眾能夠跟隨共產黨赴湯蹈火鬧革命?為什麼能捨身保護抗聯?這就是黨的奮鬥目標所吸引,是黨和人民群眾利益關係所維繫,是黨的模範行動所感召。更是黨提倡和踐行群眾路線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因為老百姓知道共產黨、八路軍、抗聯打鬼子是為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知道共產黨是人民的大救星。

黨始終要求一切革命行動必須深入到群眾裏去,傾聽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的意見,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路線。它是戰爭年代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法寶。和平時期怎樣體現群眾路線呢?就是要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就是要把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bioderma 卸妝水根本出發點,就是要把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標準。

而目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群眾中影響很壞。群眾中有句順口溜:形式主義煩死人,官僚主義壓死人,享樂主義毒害人,奢靡之風腐化人。一些人當官做老爺,吃喝玩樂,政績工程,不為百姓辦事,官商勾結,中飽私囊,群眾疾苦不過問,群眾上訪不接待,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矛盾激化…… 試想,這樣的黨員、幹部,遇有戰事,群眾會捨命保護你們嗎?值得深思了!

戰爭年代,我黨在踐行群眾路線的同時,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建立了軍民魚水情。今天,我們黨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制定了“八項規定,六條禁令”。意在恢復魚水之情。這裏我敢問某些黨員幹部和個別領導幹部,你們和群眾的關係是魚水情嗎?你們只知道“當官不為財,請我也不來”,卻不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聯繫人民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要保持黨的頭皮真菌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就必須走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充分借鑒革命戰爭時期黨推行群眾路線的好做法,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作為黨建的一項重要任務予以高度重視。

真心希望廣大黨員幹部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能夠認認真真地“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掉“四風”,到群眾中去和群眾打成一片,融洽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做群眾的知心人,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折不扣地執行群眾路線,!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