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庫存耗淨才停止

4/13/2016   瀏覽:778    

在“厚往薄來”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齎賜經濟”刺激下,東南亞的“朝貢者”們,免費搭乘鄭和的偉大艦隊,到中國大做其朝貢“生意”,只要向大明政府獻上幾句好話和幾個媚眼,就可以得到大把實惠。在利益驅動下,這種“齎賜經濟”成為“藩屬們”撈錢的工具。比如,暹羅(泰國)的“碗石”,正統二年( 1437年)的“齎賜價”是每斤250貫,暹羅人就使勁“上貢”,七年後(1444年)居然輸入8000斤,禮部無奈,只好降價為每斤50貫。之後,繼續打對折,但暹羅人還是繼續“上貢”,禮部最後只能明令禁止。同樣,一把在日本只值800~1000文的軍刀,大明帝國的“齎賜價”高達5000文,日本人立即將這作為好生意,前兩次每次“上貢”3000把,第三次免疫系統增至9968把,第四次30000多把,第五次7000多把,第六次竟高達37000多把。大明朝民間禁止持有武器,政府只好照單全收。

  隨著這種“二百五”的“生意”,朝貢使團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吃大戶”。明成祖在位期間(1402年~1424年),總共接待了193個使團。宋元以來就一直活躍的“市舶司”,自此實現了行政職能的轉變:本是為國家徵收稅賦的“海關”,結果成了“救濟處”,扮演著散財童子的角色——如同鄭和一般。

  從海洋帝國、商業帝國,轉型為乳鐵蛋白內陸帝國、農業帝國後,“齎賜經濟”成為大明帝國的沉重負擔。朱元璋時代(1375年)就已經開始發行大明寶鈔,官價規定每鈔一貫折銀一兩。到了鄭和下西洋最紅火的年代,政府為了控制寶鈔的急劇貶值,只好拿“上貢”而來的進口香料代替工資。明成祖死前三年(1422年~1424年),官員們的工資除了春夏兩季能領到鈔票外,秋冬都只能領取胡椒、蘇木。胡椒、蘇木成為另類“代價工資券”,一直使用了40多年,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這期間,窮瘋了的官員們充分調動聰明才智,將中國官場的腐敗推向了更深、更高和更強。

  成化年間,有太監鼓動明憲宗朱見深效仿永樂故事,再下西洋。車駕郎中劉大夏燒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所有檔,憤怒地說:“三寶(鄭和)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殊域周咨錄》)劉大夏在日後被指責為毀滅鄭和航海資料的罪魁。其實,他無非只是說了句良心話、做了件良心事而已。

  鄭和下西洋之前,中國人經過數百年的更年期中醫拓殖,已經將東南亞變成了中華大陸刺向大洋深處的一柄尖刀,橫跨太平洋,直達麻六甲,伸入印度洋。而彼時,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尚未開始。

  鄭和下西洋,只凸顯了航海技術層面的偉大,卻鑿沉了本可遨遊全球的“海洋中華”的巨輪,斷送了銳氣勃勃的海外華人社區,從此海內外華商被抽去了脊樑骨,不依附於權力就無法雄起;雖然是政治壓倒經濟的偉大,卻令數百年來和平、富庶、充滿朝氣的中國海疆成為海上墓地。

  當“海盜”陳祖義在帝國的偉大首都被砍下頭顱時,官方史書照例瞎說“海道從此清寧”。實際上,即使在羸弱的宋代也十分“清寧”的中華海疆,從此多事,“海盜”、“倭寇”、“外夷”紛紛踏浪而來,中華帝國罕見的“海盜”時代開始了……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