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

12/4/2015   瀏覽:682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中港快運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南乳花生位。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賞析該文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該受古人消極情緒的影響。 “悲秋”是歷代文人騷客寫作的主題,他們借對秋的悲,抒發對時政不滿而產生的鬱悶心情;感歎自己懷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艱難的不幸遭遇。 歐陽先生的《秋聲賦》在立意方面,雖然通過感傷秋之肅殺而烘托出感傷世事之肅殺,但仍然難免有很濃的悲傷情調。

  文章第三段開頭“嗟乎”二字多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後“奈何”、“念誰”兩句更體現了作者淒苦愁悶的心香港服務式公寓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和傳統人生觀、世界觀的束縛,因秋而生悲的傷感情緒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責他們的消極情緒。建議大家在欣賞《秋聲賦》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時有必要讀讀毛澤東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現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賦》。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