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琉璃之父”王俠軍:人迹罕至的路,大不同
王俠軍這個名字曾經是與琉璃分台中婚紗公司不開的,這位被譽爲“現代琉璃之父”的藝術家,做過演員、導演、房地産廣告策劃、美術設計,34歲才轉做琉璃設計,旋即成爲台灣琉璃的領軍人物之一。2005年,王俠軍的琉璃作品通過連戰和宋楚瑜的大陸行進入內地,由此在兩岸掀起的琉璃熱延續至今。
也是王俠軍這個名字,在將他的琉璃品牌做成台灣第一家文化創意産業上市後,又轉攻白瓷。他的白瓷作品設計之精美、制作技藝之罕有,令內地業內人士驚呼:一個台灣人,創造了中國瓷器的新高度。
對于自己創作的轉型,王俠軍解釋說:“我的生涯規劃一直是朝向多方位的設計發展,不管陶瓷還是玻璃,我都想嘗試,很多設計的理念彼此都是融會貫通的。對我而言,玻璃是舊愛,陶瓷是新歡。”
貿然殺進來的“外行”
王俠軍是印尼華僑,9歲時全家搬到台灣定居,大學電影系畢業之後,從事過出版、攝影、廣告等工作,曾擔任《玉卿嫂》等多部電影的美術設計,做過演員及導演,在台灣演藝圈頗有名氣,還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提名。
1987年,抱著對玻璃藝術創作的無限憧憬,並且深信“年輕,沒有做不到的事”,王俠軍憑借一股執著與理想,毅然離開電影圈,只身飛往美國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研習玻璃創作設計,當時他的第2個孩子才剛滿月。不到一年後王俠軍回到台灣,他將自己在美國用卡紙制作的成套瓷器杯盤組帶到台灣多間工廠,詢問能否制作,所有人都回答他:“這是天馬行空,根本就是外行人的創意,瓷器哪有這些造型的。”而當時王俠軍也忙于與人合作創辦琉璃企業,他的陶瓷夢暫時被擱置。
當琉璃事業攀上高峰時,王俠軍再次燃起陶瓷創作熱情,整理以前的陶瓷設計圖,重新研究生産的可能性。將創意付諸實踐的難度,比創意本身還要艱難百倍,而王俠軍最終選擇“爲了喝一口奶而養了牛”,自行建窯燒陶,與專業團隊經反複嘗試,克服多項技術難關,硬是將他在內行人眼中看來不可能實現的設計圖,做成了陶瓷制品。
王俠軍調侃自己:“我當初就是因爲外行,才會選擇做玻璃;同樣的,我也是因爲不懂,才會來做陶瓷。只有初生之犢,才敢貿然地殺進來,否則,老早就落跑不幹了!”他說,正是因爲自己是外行,才不會受到既有的工藝與規矩的限制,才可以堅守要將美的設計做成器具的純粹想法,不妥協不放棄,將頭腦中的創意化成現實。
從最難的白瓷入手
從設計角度,王俠軍認爲中國瓷器幾千年來都未發生本質變化,永遠要靠“別人”來裝扮——有了彩繪,瓷器才顯得活色生香;褪下彩繪,瓷器就“面無表情”。他要做的就是讓“瓷器有自身的中國表情”。
因此王俠軍從一開始就挑選難度最高的白瓷來做。
單是選擇白色,王俠軍就燒掉10噸的瓷土,才在20多種白中挑出在他看來既現代、又中國的白,在國外展出時,被人譽爲“東方白”。瓷土要經受1300攝氏度高溫燒結,會産生15%的收縮,極易扭曲、軟化變形。也正是因此,一般的陶瓷器具幾乎都設計成圓形,這樣在冷卻後收縮的力量才平均。但王俠軍的白瓷作品,都是幾何造型。當初他的設計圖到了工廠,經常惹得負責打樣的師傅近乎抓狂,抱怨四起:“你到底懂不懂陶瓷?”王俠軍的白瓷品牌名爲“八方新氣”,卻常被瓷器師傅們抱怨爲“八方生氣”。這條有別于他人的路,正如同王俠花店軍時常說的,“人迹罕至的路,大不同”。
他將直線、棱角、懸空、瓷環、大平面等造型帶進瓷器的世界,在生産過程中,即便以模具支撐,直線還是常會歪斜,平面會凹陷,伸長的部分會縮短,圓環的形狀也會變成橢圓。王俠軍坦言,即使他與團隊如今已克服多項技術難題,很多産品已可以投入量産,但“成品的失敗率仍舊很高”。他的每件作品都是純手工制作,設計制作過程的每個工序嚴謹精細,以致作品的合格率只有30%,而收藏品僅爲1%。
2005年11月,他第一次正式展出自己的瓷器創作,垂直平面、镂空雕花、懸空的罕見技法挑戰傳統瓷器燒制工藝,引發業界轟動。爲了讓沒落許久的中國瓷器重新找回昔日絢麗的舞台,並且增加“八方新氣”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走上國際舞台,王俠軍設法讓瓷器造型突破傳統,打破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形式。2007年12月發表“站相”系列作品,包括“直線”、“棱角”、“懸空”、婚紗照“彎度”,他首度讓瓷器“站”起來,也展現中國瓷器的全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