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一月底,各縣市政府、公司行號、各地宮廟開始寄發明年的「農民曆」,和民眾搏感情。根據研究,千年以來,農民曆(或稱「黃曆」)一直是民間最暢銷的書籍;曆書研究者陳俊榕更大膽推估,台灣地區每一年印行的各式農民曆約在五、六百萬本以上,還年年翻新,外銷華人圈,無書能出其右。
多能賣…版稅年收九十億
農民曆的暢銷,在過去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變化。元朝年間,約西元一三二八年,當年的官印黃曆就高達三百多萬本,「絕對是該年全世界最暢銷的單一書籍」;政府靠著賣官版黃曆,收入就高達當年全國歲賦現金部分的千分之五。換句話說,若比照現在政府規模,那麼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一兆八千億元的千分之五,約是九十億元,幾乎接近消費券預算八百五十二億元的十分之一。
即使廿一世紀,溯自秦代的曆書還是支配華人生活,愈是人生重大儀式,婚嫁、入宅、開店,愈是要翻翻農民曆選個「好日子」。黃曆研究者郭泰指出,自古黃曆就是「老百姓每日生活的指導手冊」,教人「順應四時的行事曆」。
多權威…婚喪喜慶照書走
不少現代人對農民曆的依賴,直有古風。住台北的阿P說,七十二歲母親堅持,換瓦斯爐得選「宜安灶」的日子;買新家具,工人得在「定門、安床」吉日上門;出國更是大工程,必定翻看黃曆,選「出行(指外出遠行)」吉日,「不僅出門、回程都得吉日,連旅程中轉機那天也得吉日,飛機起降要選吉時;我媽還要看會不會跟她生肖犯沖。」有人理髮、探病都要看黃曆避沖煞。
農民曆至今左右百業淡旺季,像餐廳、糕餅業、房地產、車商都依照曆書上好、壞日子分布,預估當年的營業高、低峰,以購進物料、擬定行銷計畫等。
知名農民曆作者陳鵬仁說:「很多五星級飯店都提早一年就來買農民曆稿子,書都還沒印,他們要先一步參考。」
多搶手…政商一印百萬本
像國華人壽、國泰人壽、某政黨都來買他的農民曆版權,要印給客戶及黨員;某家公司「一印就是九十八萬本」,「幾十萬本」都是基本印量,稍微估算就知這個市場有多大。
學者指出,古代朝廷有「欽天監」發布曆書,民國之後則是由五術、擇日師排出「通書」(黃曆的專家版)、黃曆,各地命相師可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或賣出版權由公私機關印行當贈品。
命理專家指出,台灣每年編成的黃曆及通書(曆書的專業版)約有廿多種。細究版本,各家大致相同卻有小異。
多神通…沖煞宜吉背到熟
農民曆內容不外乎曆法、節氣和術數的神煞宜忌等幾部分;曆象、節氣在氣象局網站上都找得到官方版本,擇日師最能發揮的,就是決定每日宜忌了,「你蒐集的神煞跟我的不見得一樣」,這部分就各顯神通了。
黃曆向來最遭人詬病為迷信或怪力亂神的,也就是選擇吉日良辰這部分;清朝時,信基督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就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日據時代台灣的黃曆,也只有「宜」而且「忌」;不過,光復後,又全都恢復了。
原因就在於:民眾對黃曆最依賴的,正是它的沖煞宜忌。這種「文化制約」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