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醫治療失眠

3/26/2012   瀏覽:601    

失眠-中醫治療失眠
失眠,祖國醫學古代文獻謂失眠之“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 等。中醫將的根本原因歸于人體陰陽之氣的運行與自然界陰陽之氣的運行不能同步,而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運行,有賴于機體諸髒腑功能的正常和協調。中醫理論有 “心藏神,主血脈”之說,因此,中醫認爲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並涉及肝、脾(胃)、腎三個髒器,如果人體髒腑功能的運行正常且協調,陰陽之氣的運行也正常, 則睡眠處于正常狀態,反之,就會出現失眠。
  中醫藥治療失眠注重辨證論治,臨床辨證從虛實證型來分,常見的實證症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熱內擾、胃氣不和等,常見的虛證症型有陰虛火旺、心脾 兩虛、心膽氣虛等。由臨床症型引申出來的中醫藥治療失眠的原則有很多,如甯心安神、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清化痰熱、和胃安神、養血安神、安神定志 等。
  根據自失眠專科臨床實踐和當今失眠患者的臨床症候特征,在治療上主張“調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療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 是由髒腑功能紊亂引起的,就先把其紊亂的髒腑功能調整好,則失眠現象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機體誘發的,則先分清外邪的性質並將其清除, 這更年期症狀樣睡眠才會趨于安穩。臨床上常 對失眠辨證分以下八個症型,然後針對性選方遣藥治療。從實踐中體會到,在幫助失眠患者消除不適症狀、戒除安眠藥依賴和恢複正常睡眠功能等方面,中醫藥具有 獨特的優勢。
  1。 營氣不足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夢擾紛纭,白天精神不振,頭暈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治療原則:益精養血安神。
  2。 肝郁氣滯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晚臥床,思慮萬千,轉側難眠,日間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腹脹,嗳氣頻作等。治療原則:疏肝解郁安神。
  3。 營血蘊熱型 臨床症狀可見:臥床難眠,或早醒,醒後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見咽幹少津,五心煩熱,面頰痤瘡,盜汗,或伴有手足震顫,肌肉跳動,口角抖動等。治療原則:清營涼血甯神。
  4。 脾胃失和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睡不安穩,時睡時醒,多夢,兼見口膩口淡,不思飲食或納食無味,胃脘不適,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盡感等。治療原則:和胃健脾安神。
  5。 心肝火旺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間失眠,臥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間斷多醒,多夢紛纭,甚者徹夜不眠,兼見頭漲,目赤,口幹苦,心煩易急躁,大便幹結,小便紅赤等。治療原則:清熱瀉火安神。
  6。 膽怯心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睡眠不安,常伴有驚惕惡安養中心夢,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驚易恐,膽怯如 有人捕等。治療原則:鎮驚定志甯神。
  7。 瘀阻腦絡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時少,早醒,醒後難再入睡,常伴有頭昏,耳鳴,腦響,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對數字和近期事件記不住,白天昏昏欲睡等。治療原則:健腦通絡助眠。
  8。 肝亢腎虛型 臨床症狀可見:夜眠不酣,間斷多醒,或早醒,有夢,醒後難再複述,常伴有頭漲,頭痛,頸項板牽不適,口幹苦,眩暈,耳鳴,面頰色斑,兩顴升火,腰酸膝軟,夜間尿次頻繁,或四肢不溫,背脊時寒等。治療原則:滋腎平肝安神。
  在治療的同時,失眠患者也要注意遵循自然界的晝夜節律和機體自身的睡眠規律,倡導科學的生活作息方式,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飲食葷素搭配均衡,適當活動,心態平和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早日擺脫失眠困擾。

 

網誌 | 列表 | 收藏 | 設定
刊登申請 | 到店採訪 | 聯絡我
本平台由情報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維護建置
Copyright ©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